《遮神或遮紅》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不敬,俗稱「見刺」,因此將病人自臥室移出大廳時,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一般的習俗是以家屬的意見為主,如果家中的老人家比較介意,不讓家中的佛像看見往生者的遺體,那就要「遮紅」;也就是說必需要將佛像蓋一塊紅布,以免「見刺」,會有忌諱。 但佛教觀點來說,可不必做此動作。 習俗上,會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遮神期間,先暫停平日的早、晚香;大殮入棺後就可撤除不必遮神了,並可恢復早、晚香。
若是家中只設靈堂,並未停放遺體,也不需要遮神。

《陳設腳尾物》

亡者頭朝屋內腳向外,腳尾處依俗須陳列腳尾飯一碗,此飯昔日須於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滿,越滿越好,飯上放一粒煮熟鴨蛋,並正插一隻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外,還須擺腳尾火(油錡仔)【現今改用葫蘆燭代替】、腳尾爐(用碗公盛砂做香爐)【現今的香爐】,並燒腳尾紙(小銀),供亡者做盤纏。應慢慢燒,以免室溫升高。

《接棺》

壽棺抵喪宅時,喪家卑親屬等須到門外迎接,謂之「接板」。子孫們向板身行三叩首禮後起立,於門外燒壽金給土地公,燒一些銀紙給隨來的陰間好兄弟。準備三樣物品:

◎細竹圈(象徵團結)

◎掃帚一把(淨掃驅邪)

◎米一包(象徵留下倉廩供子孫之用)

接著長子(或親屬)即刻持掃帚,在棺蓋上從頭至尾連掃三下,象徵清掃新厝。禮儀師先將「棺蓋」抬進屋,再將「棺身」以頭內腳外的方式進屋,板身進屋後,不可在屋內旋轉。

《乞水》

接棺後隨即乞水(請水),子孫全部穿孝服往大圳溝或河川走,為首者帶瓦缽(小水壼)、香、刈金、兩枚硬幣,抵水源處則燒香向水神稟告往者去世消息,並期望向水神乞水以便為往者沐浴,用擲幣方式詢問同意與否後,則焚金投幣於水中,然後下跪用瓦缽順流舀水,不可逆流,尤忌重舀。現今因水源污染或離水源地太遠,都用水桶裝自來水取代,並於家門外行之即可。

《如家中豎靈準備事項》

◎併廳(挪出位置放靈桌)
◎黑雨傘(遮魂帛用)
◎遮神(用紅紙或紅布遮住神明與祖先)
◎鄰居大門口貼紅紙
◎鮮花2對、四果2份(習俗忌鳳梨、蕃茄、芭樂、釋迦或成串水果)
◎延長線兩條
◎盥洗用具(新舊都可之臉盆、毛巾、牙刷、牙膏、漱口杯等)
◎小板凳一個、其上放置逝者一套外衣外褲及一雙居家鞋子

《靈堂設置》

如豎靈在家,一般會準備靈桌(四方桌、三寶架等)放置牌位,放置地點不可有棟樑壓頂或面對廁所(禁忌),現今因配合公寓住宅之設計,並無太多考量,也不需看方位,必竟靈桌是暫放的。 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在家中安置靈堂,除了放置亡者的靈位,可讓親友方便前來悼念,表達追思及祈福,也是供奉三寶佛像,在這段時間內早晚課誦唸佛迴向的佛堂。佈置上以不影響生活起居為原則,供奉以西方三聖像、往生者蓮位、遺照、花、水果、香爐、蓮花燈、水杯為主。

《取得死亡証明書》

◎因疾病於醫院過往:直接委請院內醫師辦理死亡證明書。
◎因事故過往:一定要報驗請檢察官開死亡證明書。
◎因疾病過往,而醫院不開立死亡證明書:先請醫院出示診斷證明書,再請當地衛生所開立死亡證明書
◎因病或自然過亡可委請合格醫師親臨開立死亡證明書,一般建議開立10份備用。

《辭生》

此為,看見往亡者容顏最後一次之祭奠,也是亡者辭別「生人」階段最後一次祭奠,故名「辭生」。辭生須準備六或十二碗菜,另加白飯及竹筷一雙,傳統菜餚中可準備雞肉、豆乾、土豆、韭菜、豆腐、豬肉等,陳列於亡者面前由師父或禮儀師協助家屬行辭生禮,並用竹筷代死者夾菜,每夾一道便唸一句吉祥話,且作挾菜餵給死者吃的樣子,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的習俗。

《放手尾錢》

入殮前有放手尾錢的習俗,就是希望能藉著死者的餘蔭恩德,使子孫以後能繁華富貴,俗稱:「放手尾錢,富貴萬年」,其方法是在亡者理容張穿以後,將一些銅錢或紙幣放在死者的衣袖內,要入殮前再將衣袖內的錢放入米斗內,然後將這些錢分贈給子孫,子孫若將這些錢保存在身邊就會永遠富貴榮華,古時候則是將銅錢穿線分完後子女將銅錢繫在自己的手腕上,謂之放手尾錢。象徵死者愛護子孫,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另一方面也象徵責任的傳承。

《擇日》

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出殯之時日、墓地或晉塔地點,就法律面來說,如無死亡證書勿行入殮禮,以免發生死因疑異而開棺驗屍之情事。

《何謂打桶》

過去的富貴人家,為擇吉日、吉地,常將棺木處理的密不透風以便停放家中,俗稱「打桶」;一般人則很少打桶。後來因社會富裕,多有打桶的習俗,甚至長達一、二個月。現今,都市中已不採用打桶的作法,而將遺體存放在冷凍櫃。

《大斂》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遺體不宜久放,一般均儘速安排遺體處理,遺體保存方式可分為打桶或放置於冷藏櫃中,打桶方式是將遺體放置於棺木中,將其密封起來,處理過程必須小心翼翼,並考慮停棺天數、天氣溫度狀況、遺體大小等因素,以免發生漏氣或漏湯之情事,但因衛生考量,現今都建議使用冷藏方式處理最簡便。

《捧飯及豎靈期間禮節》

豎靈後,一直到出殯前,二十四小時靈幃前都要有親人守靈,開始早晚捧飯,要一如在生前一樣招呼作息,侍死如侍生一般照料,捧飯時間早上大約都帶日出以後六、七點左右,傍晚就要在太陽下山以前完成(或者依逝者平時起居的習慣來做)如:

◎早上六至八點時先向佛祖上香(三柱)換敬茶水,不可用酒,準備盥洗用品放於靈前,並上香(一柱)稟告逝者盥洗後再進行捧飯,並準備一碗飯、三道菜、一雙筷(筷尖朝外),約半柱香過後便再將碗筷及盥洗用具收回,傍晚(下午四點至六點)的捧飯流程正好與早上相反,要先上香請逝者用餐畢後,晚上(八點至十點)依逝者生前休息時間再端上盥洗用具請逝者早點休息。拜飯事宜一般由媳婦來做,但家人應從旁一起參與

◎童男女可於早上時各以小茶杯一杯裝飯菜,插上一支筷子放於面前。只供早餐,於收晚餐時一併收拾。(佛教徒不置放童男女)

若要燒紙錢可於早晚捧飯後為之(數量不必多,誠意即可),金紙及銀紙之燒化火爐必須分開,加以區分。

◎注意香火不斷,通常香都用『環香或大柱香』時間較久,火燭安全要留意,晚上可用電燭燈、蓮花燈代替蠟燭。香火有世代相傳,子孫綿延之意,為一般人所重視(但若不小心中斷,請不用緊張,因為這只是禮節)。

◎靈桌為暫時性之物品,因香爐下放置磁盤代表浮爐,則靈桌上之物品可以移動,為常保靈桌乾淨,適度清理桌面上之香灰,而水果、鮮花可適時加以更換,不要讓水果放到發霉,鮮花放到凋謝為原則。

◎拜完之菜飯及水果仍可食用,家屬不可避誨。

◎居喪期間,會有親友先行前來弔唁,可先行準備謝禮用品(毛巾),等親友來時使用,並為親友點香,讓其向逝者致意,您則立於靈桌旁行禮致謝,並自賓客手中收香插入香爐中。

◎所戴之孝誌及手尾錢(男歿戴左手、女歿戴右手)若因外出上班、拜訪而不便繫帶之時,可於出門時取下放置在靈桌上『寄孝』,返家後再帶上。

◎除念佛機外,亦可使用市面上發行之梵唱卡帶或CD音樂,也十分莊嚴優雅。

◎早晚捧飯至滿七、百日、或做清潔靈為止(依當地習俗而不同),後則初一、 十五早晚捧飯即可,並過年、過節拜祖先的前一天先行拜亡者,過節當天再拜祖先、神明,直至合爐。

《可以作哪些功德法事》

做功德也稱做功果、做道場、做齋,古稱營齋;其目的是為了讓亡親到另一個世界能消災解厄、除去生前罪業,不致受苦受難,民間的通俗信仰認為做功德法事,即可超渡亡靈,使其免墜地獄受諸苦刑,此謂做功德之含意。

◎開魂路功德:於亡者初過往時,因為一切混沌,茫茫眇眇,藉由開魂路讓逝者能夠安然無所罣礙的離去,並且順利通過幽冥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舉辦腳尾經誦經也是其含意界。

◎藥懺功德:若亡者於生前因病長期吃藥,病期很久。則可借由師父禮請藥師如來,讀誦藥師經文,並用藥壺煎藥,由師父帶領子女跑藥懺來驅邪,使亡者能解除身體病痛而完全康復。

◎超渡功德:主重於亡者因意外,非一般自然死亡時,則可請法師超渡亡魂,累積功德來迴向亡者超脫罪孽,榮登西方極樂世界。

◎圓滿功德:是一般主家大都會辦的功德法事,尤其若要於出殯前將所有作七法事做完。則可借此功德將未作的七於出殯奠禮前一天來一併做完,以表其功德圓滿之意。

◎水懺功德:是一種時間較長的功德法事,其念力及功德的迴向都比一般的功德法事來的深厚,對亡者及家眷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所唸的經文也以三昧水懺經文為主。

◎ 梁皇寶懺:相傳梁武帝的皇后在生前因做惡多端,死後身陷地獄之苦,後託夢於梁武帝,說其魂魄在地獄百受懲罰,望梁武帝能拯救她脫離苦海。因此當時梁武帝便找來各地高憎為皇后進行一場三天三夜的超渡法會借此為皇后消除罪孽,免受地獄懲戒之苦。此經文金山御製梁皇寶懺內有十部經書,需三天二夜才能唸完,也代表是所有功德最高境界。若經濟狀況允許下,不仿可考慮做此功德,對亡者及家眷都有很大的幫助

《點主》

點主就是替神主牌開光,其意是將亡者三魂中的一魂招引進入神主牌之意,由道士或德高望重人士充當點主官,俗謂行點主者可為子孫求得吉運。喪家所準備的神主牌上主字先寫成王字,點主時點主官以紅筆點一點,再以墨筆點上一點便成主字,兼具有為神主開光之作用。

此為客家習俗,替神主牌開光,必須於豎立牌位是就要告知師父,以利於牌位上書寫「某某某之神王」,於祀后土後行點主禮,或於功德法會時行之,如火葬則於出殯奠禮時行之亦可,所謂「主」是指神主,大部分由道士、地理師、族親或德高望重之人士舉行儀式,家屬人等齊跪,由長男背向墓或禮堂跪下,雙手向後捧神主牌位,由點主官手執硃筆,告向天一指,然後由每人「哈」一口氣,口唸吉祥話,家屬並應聲「有喔!」。

《抽褲》

客家禮俗在入殮時,可在此時依家中兒子數量,另行準備亡者數套衣褲,於大殮蓋棺時做抽褲儀式(俗稱汝得衫,吾得褲)。

《轉柩》

一般由宗教師(道佛人員)指揮,並由抬柩人員抬之,視喪家場地大小而定,可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後方,若禮堂空間另有使用規劃,可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動棺)。

《封棺》

祭罷即行封棺之儀,俗曰「封釘」。孝眷環跪棺旁,隨司公高唱吉語,以「有喔」呼應。男喪由死者親族,女喪請外家行封釘。先由棺蓋四端已打牢固之釘上,用斧頭作打釘狀,最後打棺中央一釘,稱「子孫釘」。釘畢送紅包與封釘人,孝男即用牙齒拔起子孫釘,供於魂帛。

《敲棺》

當白髮人送黑髮人時,靈柩發引前,長輩要在門口手持拐扙,作勢打靈柩一下,後將拐扙丟出禮堂,代表亡者雖未盡孝道,但在陽間長輩己先行處份過了,期許地府閻王勿再處罰。

《五彩旗》

由麻、苧、藍、紅、白所組成的一塊布。曰「頭致」,在腰為「腰致」。

《銘旌》

銘旌是為表彰亡者,書寫其官階姓名而豎立於棺側的旗子。由女婿致贈,有一人一支,也有數人合贈一支者。

《金炮燭有何用意》

以往出殯後都會發給鄰居春干、韮菜、發粿等吉祥示吉,但現今己慢慢改用金炮燭或抹草香皂、淨符取代之,用意也是期許其帶給人們吉祥避凶之用。

《安靈》

由宗教師協助家屬,將靈位安奉於小靈桌或直接上家中神龕(面向祖宗牌位之左方偏角),傳統習俗則於神龕旁再放置小桌子,返主則將牌位放於小桌上直至合爐,但因環境改變習俗,現今因公寓式住宅,不便長年放置小靈桌,故已改為直接上神龕亦可,向亡者上香獻果,以後每日晨昏二次捧飯,供飯至滿七或至百日,也有到對年(或至合爐止),侍死如侍生,以盡孝道。 (若於出殯奠禮前已作滿七除靈,則可出殯後初一、十五捧飯),若家中沒有拜神祭祖,人口簡單又工作繁忙,也有將魂帛化為香火依隨同骨灰罐晉塔,於滿七、百日、忌日等相關節日前往祭拜即可。

《洗淨》

洗淨就是守喪期間會在鄰居門口貼上紅紙,待喪禮結束後請師父把紅紙撕去灑水洗淨(吉祥避凶之用);若在家中豎靈才會有。

《祭墓禮》

將魂帛置於墳上,子孫一人持黑傘遮之,墓前供五味碗(十二菜碗)、水酒、飯、筷一雙、銀紙些許等,宗教師行簡單之唸經儀式,子孫及所有送葬者,皆至墓前焚香拜墓,接著由地理師(或由宗教師兼代)行祭墓禮。

《完墳》

完墳亦稱完山,即墳墓築成後,擇一吉日,子孫準備牲禮酒餚等,如牲禮一付(拜土地公用)、五味碗(十二菜碗)、水酒、紅龜、紅圓、發粿(團圓昌發)、湯圓(新居落成)、金銀紙、燭、炮、鮮花等祭拜物,上墓燒香祭拜,先用牲禮一付祭拜后土,然後用五味碗、酒餚、紅龜、紅圓、發粿(團圓昌發)、湯圓(表示新居落成)。金銀紙、燭、炮、鮮花於墓前祭拜,有些地區則攜同孝燈、孝旛或幢旛一同在墓前祭拜,祭畢時將孝燈及孝旛、幢旛一同燒化,然後換下喪服著素服回家。此種儀式又稱巡灰及謝土。

《巡山》

安葬後第二日或第七日,孝眷至墓地查看墳墓有無異狀,稱之為巡山或巡灰。孝眷著素服攜帶壽金、刈金及三牲拜墓旁之后土(土地公),並準備銀紙、香、五味碗、紅龜、蠟燭、芋、蛋、烏豆等, 祭拜亡者,再燒銀紙,查看一下墓地然後回家。

安葬之次日或數日後,孝眷至墓地查看墳墓有無異狀,稱之為「巡山」,但目前也有改在出殯當天做完;故「巡山」已流為形式而合併於當天舉行。

《如何安排做七》

而所謂一般信仰中之做七,即是生者對死者懷念的一種行為儀式,相傳亡靈每七天會回家來探望一次,所以在死者回來的日子,做一些法事,希望死者能藉以得到超脫,早日升天。 做七依傳統一般古制,自往生日起算,每七天為一個七,做到四十九日為滿七,單數的一、三、五、七為大七需做法事誦經儀式,而雙數的二、四、六為小七,俗稱「乞丐七」,通常不做法事,只由家人準備水果及菜碗祭牲即可。但正統佛教則不分大小七,每個七都很重要。習俗認為做七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但如因工商社會繁忙,很多家庭不能依古制做四十九天,就有所謂「乾淨靈」的作法產生,其頭七日期不變外,其餘二、三、四、五、六、七,不看日不看時,於出殯日前將其做完即可,俗稱「切七」。

*可依逝者生前所喜愛的食物做準備,則更具意義。

◎頭七 一殿秦廣明王(大七:兒子女兒七) 月 日 時

◎二七 二殿楚江明王(小七:媳婦七) 月 日 時

◎三七 三殿宋帝明王(大七:出嫁女兒七) 月 日 時

◎四七 四殿伍官明王(小七:出嫁姪女七) 月 日 時

◎五七 五殿閰羅明王(大七:出嫁孫女七) 月 日 時

◎六七 六殿卞成明王(小七:媳婦七) 月 日 時

◎滿七 七殿泰山明王(大七:兒子七) 月 日 時

《做百日》

逝世當天算起一百日所做之祭祀,稱「做百日」。部份地區亦有提前做百日,即依男眷的人數加上長孫,由「百日」的日數扣除之,也有些地區的習俗則稱:做百日的天數,不可以超過逝者的歲數。而如果是年輕過往,百日之算法為不能超過他的年齡數,故百日之正確時日仍需依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由之。

《做對年(小祥)》

逝世的一週年所做的祭祀,應舉哀,稱「做對年」,逢閏年則提前一個月;子孫親友到墓地、家中或利用公共場所舉行追悼會,孫輩帶孝一年,是日脫孝,換紅毛線帶三日後即除去。 「做對年」如在神主前舉行,要準備酒餚果品祭拜。

《合爐》

合爐的時機點多在大祥(三年)前擇一吉日舉行,現今多在對年後過一節氣(十五天)擇一吉日吉時行之,擇日上需注意要搭配「出火」、「入宅」、「安香」。 即把魂帛燒掉並將其名字寫在祖先牌位上,將爐灰取一小部份至祖先香爐中,另自神主爐中移三支香入公媽爐,謂之「合爐」。古時在二十五個月後舉行,現今改為對年後選擇一吉日進行,有的甚至在「對年」當天進行.因為合爐乃除服復吉,故不舉哀,是以台諺云:「對年對哀哀,三年無人知」,合爐儀式如:

◎對魂帛上香、獻供,告以今日吉時欲將其靈位進祖先牌位。

◎對祖先牌位上香、獻供,告以今日吉時要將某某的靈位入祀神主龕內。

◎開神主牌位,書寫新魂生卒年月日時,並將列祖列宗查明誰是誰之長子,誰是誰之子媳,否則幾十年後如沒有「家譜」者,可能會弄不清楚這些祖先的關係。

◎焚魂帛去香爐,先將爐灰取一小撮入祖先香爐。

◎安神主後,子孫、姑姐都應回家祭祀,搓湯圓、貼紅對聯,表示除服復吉。

◎合爐前逢年節不可做年糕,端午不可綁鹹粽,家中不能拜天公。